溧阳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撤县设市之激荡三十年溧阳1号公路通往幸福 [复制链接]

1#
得了白癜风该怎样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240805/g9r284i.html

从最初狭窄坑洼的乡村土路,到后来宽阔平整的联网公路,再到如今的网红旅游路、景观路……

溧阳撤县设市30周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助推溧阳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条条连通城乡的农村公路,特别是“溧阳1号公路”,疏通了乡村振兴血脉,提升了“乡旅溧阳”品牌,成为百姓通往幸福生活的致富路。

提档升级,畅通百姓出行最后一公里

回望撤县设市30周年,溧阳的发展历程离不开一个“路”字。30年来,我市农村交通从“不便”到“大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促生了巨大发展红利,使得乡村也随之焕发生机。

年,溧阳有乡村道路条(含机耕道),土路居多,路宽2至4米,总长公里。到了上世纪90年代,乡村道路得以改造、拓宽,砂石道路增多。“撤县设市前,溧阳农村公路等级很低,路况差,很多乡镇和村庄存在断头路,甚至有的都不通公路。”市交通运输局农村公路建设办公室副主任陈明忠告诉记者,当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成为严重制约溧阳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溧阳要振兴农村、发展经济,必须先把农村公路建好,这是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的共识。年3月,前马、上黄、上兴被列为镇村道路通达工程试点乡镇;同年8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农村道路建设动员大会,对全市农村道路建设作出部署。

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从年开始,市交通运输局坚持把农村公路建设纳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总体布局,积极谋划,强势推进,重点解决“通”的问题,全力打造“村村通、全覆盖”的农村道路网络。

截至年,我市新改建农村公路公里,同步改造农危桥座。全市10个镇(区)、所有行政村、人以上自然村公路通达率达%。农村公路通达水平和技术等级得到迅速提升,全市农村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农村道路建设走出了“溧阳速度”。

然而,随着我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私家车拥有比例急剧上升,加上镇村公交的普及,路面车辆交汇和运行时存在安全隐患,原有的4米宽农村道路已无法满足百姓出行的新需求。按照“扩大成果、完善设施、提升能力”原则,为了让公交车跑得更畅通、老百姓走得更安全,自年10月起,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大大提升了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特别是通镇村公交线路的公路。江苏省政府还因此以“溧阳模式”制定出台了全省农村公路提档完善实施方案,并将其列入江苏省新一轮农村实事工程。

截至年底,我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超公里,全市个行政村和市域内中小学、敬老院、中心医疗点等全部通上了宽6米以上的沥青(水泥)道路,所有人以上的自然村全部通上了宽4米以上沥青(水泥)道路,进一步畅通百姓“出行最后一公里”。

此外,农村公路与高速公路有机接轨,实现了全市范围内所有镇区“15分钟内上高速”的目标,溧阳由此进入沪宁杭三大城市的“两小时公路圈”,赢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国家、省级层面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相继在溧召开,我市被评为全省农村公路建设示范县(市)。“溧阳1号公路”瓦屋山线获评年度“十大最美农村路”。

串珠成链,打造全域旅游新干线

“全域旅游开发”,是溧阳“十三五”期间,重点实施的“三大工程”之一。

年,溧阳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全域旅游开发作为构建旅游发展新模式的重要抓手予以推动。年1月9日,在市第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市人大将《关于以全域旅游开发为牵引,全力推动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确定为1号议案。遵循“城市即旅游、旅游即生活”的理念,把全市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和管理,实现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打造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旅游发展体系。

如果说全域旅游是带动乡村旅游实现综合协调发展的新抓手,那么农村公路则是促创新、促突破、促发展,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的基础保障。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目标定位和要求,年,市交通运输局坚持“交通先行”战略不动摇,仔细调研全市旅游资源和公路情况,结合“四好农村路”建设要求,借助现有公路路网,串联全域各类旅游资源点,全面提升公路通行能力和水平,建成全长公里的“溧阳1号公路”,最终形成了内联外通的“全域旅游”“全景旅游”公路路网。

打造“全域旅游”,不仅在于旅游公路,也须更加注重沿线景观、旅游功能、服务体验、产业带动等方面。因此,在实现公路通行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市交通运输局还围绕道路景观提升和内涵深化两个方面狠下功夫。

立足实现游客“移步换景”的视觉享受,市交通部门将“溧阳1号公路”与沿线山水风光、乡村风情相融合,最大程度地保护和利用道路沿线范围内原有的植被和景观资源,着力建设“显山露水、自然通透、乡村野趣”的道路景观,并根据沿线景区、景点分布情况,规划设置驿站、观景台、休憩点等。除此之外,还通过互联网和旅游大数据应用,将旅游信息、道路出行信息、景区承载信息等整合到“溧阳行”“溧阳交通”等手机服务平台。游客只需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快速了解所有“溧阳1号公路”沿线景点、驿站以及特色产业、文化等旅游信息。

有了“颜值”,内涵也不能输。近年来,市交通运输局着力打造“溧阳1号公路”党性教育基地。目前,一个融红色景观、党建文化、宣传教育、志愿服务为一体的高品质党员精神家园已初具雏形。而这其中,基层党员、百姓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志愿服务”以真诚、贴心的关怀行动,让游客更觉旅途的温馨、温暖。

据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交通党员志愿者队伍自年成立以来,逐渐扩大,如今已有23个支部,“党员先锋驿站”“党员流动志愿者服务车”等已成为党员志愿服务品牌,深受游客欢迎。美化环境、爱心义卖、应急抢险……一个个志愿小故事温暖了旅途中的路人。年,“溧阳1号公路+”党建品牌被表彰为全省交通运输行业优秀党建品牌。

释放红利,铺就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建设“溧阳1号公路”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惠民、利民、便民,让乡村更美丽、让农民更富裕”。

本着这样的初心,我市以路为载体,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不断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业态,努力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溧阳1号公路”联结了全市98个行政村、个自然村、多个乡村旅游点、62个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把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成为溧阳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的“金丝带”,是继天目湖之后溧阳亮出的又一张城市新名片。神女湖驿站、汨罗灞驿站等特色驿站散落其间,别桥原乡油菜花海、礼诗圩村荷塘月色景观纷纷呈现,开辟了“农路变景点、农区变景区”的农旅融合新路径,树立了乡村旅游的“溧阳模式”。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接待游客万人次,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1.96%,成绩斐然。

公路围绕产业建,产业围绕公路转。有了“溧阳1号公路”开道,溧阳的田园山水吸引了大批工商资本下乡,打通了人才、资本、项目回流通道,形成多主体参与、多业态打造、多要素集聚、多种功能价值共同实现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竹马岭”“轻度”“香云小筑”等一个个别具情调的溧阳新一代精品美宿也应运而生。

“溧阳1号公路”打破门票经济,将全域勾画成大产业、大产品,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挥“农村公路+”的无穷潜力。刚刚过去的年国庆中秋假期,全市纳入旅游统计的景区乡村旅游区(点)、乡村旅游重点村共接待游客.39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27.43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6.4%,过夜游客量占接待总量的71.76%。

“溧阳1号公路”的建设,让沿线乡亲们世世代代守护的山川秀色摇身一变为游人如织的“网红打卡地”,在集聚人气的同时,也有效带动乡亲们致富奔小康。例如,戴埠镇李家园富民资产专业合作社以村民闲置农房入股经营乡村旅游的方式,吸纳多位村民就业。年,合作社共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实现利润近万元,每户社员年均分红4.5万元。同年,全市实现农旅融合收入40亿元,近20万人捧上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饭碗”。

发展之路从不一直平坦,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溧阳农村公路发展历程正是如此。现在,“溧阳1号公路”这条彩虹路能促使农村精神“大焕发”,带来乡村空间“大增值”,打开富民增收“大路径”,离不开溧阳智慧,离不开溧阳担当。展望未来,溧阳将继续坚定地沿着生态创新的方向奋力前行,推动“溧阳1号公路”建设工作提质扩面,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

内容来源

溧阳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孙丹

本期编辑

杨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