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援疆,我们一直在路上十溧阳融媒体中 [复制链接]

1#

编者的话: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地图上,江苏溧阳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隔四千多公里,因为一群人使得两地产生了割舍不断的情缘。初心不改、万里驰援,一代又一代溧阳援疆人在这方土地挥洒汗水、发光发热,巍巍天山下流传着他们的故事。《中国溧阳》今日起连载《援疆,我们一直在路上》,以飨读者。本文摘自《天边》(下篇)。《天边》一书是溧阳市*协教文卫体和文史委员会组织采写的。*、沈佳宾两位同志历时6年,行程过万,采访数百,主要记录了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蜂场和乌鲁木齐市油运司的溧阳支边人员的经历,真实地再现了他们支援边疆的初心和建设边疆的使命。

天山,天边。

年—年,60年。年—年,6年。是天山遥远的呼唤?还是天边神秘的诱惑?6年,我们一直在路上。、、……三赴新疆,行程过万,南疆北疆,大漠戈壁,雪域高原,油田盆地……我们在追寻那些消失的足迹,我们在追寻那些感人的事迹。

他们在路上,我们也在路上。他们已经出发60年了,我们用6年的时间能赶上他们吗?出发那天,他们的衣襟上沾满了江南油菜花的芬芳,她们的发辫上散发着家乡栀子花的幽香,你闻到了吗?再见那天,他们的身躯弓曲成了不倒的胡杨,她们的脸庞流淌成伊犁河的沟壑,你看到了吗?

60年前,他们支边来到新疆。

60年来,溧阳人的“疆二代”“疆三代”

接过了他们的接力棒,

援疆,我们一直在路上。

▲年6月23日在尼勒克县老干部局二楼举行的支青采访见面会上,溧阳支青和“疆二代”们互相嘘寒问暖,把久别重逢的喜悦书写在脸上(摄于年6月23日)

溧阳支边的“疆二代”有个群,

家乡的亲情,把大家团聚在一起

朱克芬:

你们不远万里来到新疆采访。不顾劳累奔波来寻找历史的足迹,太辛苦了!大家对你们的到来都非常兴奋。你们的文章和电视片肯定了支边人员的成绩,让溧阳人记得尼勒克县有一个“溧阳村”,让我们感到自豪!由于溧阳市*府和溧阳人民对我们的牵挂和重视,溧阳二代群又活跃起来了,居住在全国各地的尼勒克年支边的后代都往群里涌来,忙得不亦乐乎!

尤建江(群主):

我父亲尤水庆,母亲彭阿英,戴埠人,年支边到蜂场。我年在蜂场出生,年在原煤厂工作,年在尼勒克供销所工作,年自己做生意。你们的两次采访给溧阳支边老前辈和子女最大的安慰,老家人民没有忘记我们,大家都非常兴奋!群里十分热闹,大家都在搜集父母当年的老照片、老资料、老物件,已经找到不少,准备提供给你们出书用。

吴慧萍:

我送支歌给家乡的亲人吧!(唱)“人到新疆不想走,山也留来水也留。爱上了清香的雪莲,爱上了茁壮的红柳,爱上了吐鲁番的葡萄,爱上了伊犁河的美酒。维吾尔的抓饭香哎,哈萨克的马奶鲜呐,阿吾勒的老妈妈拉住了客人不松手……”

我父亲叫吴福龙,溧阳新昌人,年进疆;母亲*夕珍,溧阳淦西人。我们兄弟姐妹四人在尼勒克长大。我大学毕业后回到学校,做教育教学工作,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退休后任尼勒克县老年协会秘书长,经常无偿下乡下社区巡回演出,发挥余热,回报社会。

小时候总是听父母说起溧阳,十分向往。年曾回过老家,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富裕而又充满人情味的地方。

张建琴:

我父亲张洪星,母亲朱小珍,都是支边到蜂场的。我在蜂场出生长大,在那读了小学、初中,在尼勒克读高中,后来去乌鲁木齐念了师范,回来在县上当教师,也曾到伊宁三中当老师,一直到退休。

彭玉琴:

我59岁,退休了。父亲彭世荣、母亲赵永凤,年支边到焦煤厂。我以前在尼勒克县*府办公室工作,年随丈夫转业到了湖南岳阳。

▲会讲溧阳话的柯尔克孜族的西克和朱克芬(左一)、张忠凤(左二)、潘荷仙(右二)、尤建江(右一)一起合影留念(摄于年6月23日)

彭建:

我年出生在溧阳,父亲彭木根,母亲林爱珍,庆丰乡人,年支边到蜂场,把我带过来了。年焦煤厂下马后,父母调到了尼勒克县,我也一直生活在这里。

徐三妹:

父母们支援边疆、建设边疆,开荒种地、吃糠咽菜,立下汗马功劳,我们“疆二代”要给老人们请功!并共同延续老一辈心愿,建设新疆,同心同德,共同努力。

周文龙:

父辈们当年走的芦苇荡,睡的是地窝子,吃的是洋芋片,铺的是麦草,背的是黑焦炭。

“会游泳的鱼”:

前辈们都是抱着支援边疆的激情来的。支边是一项长期任务,我们这一辈不都留在这里了吗?

周晓霞:

父母这辈子是平凡的一生,也是传奇的一生。我父亲周宝桓当年响应号召支边来到伊犁,作为当年仅有的几名矿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之一,分配到尼勒克焦煤厂工作,后来被评为自治区拔尖人才、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母亲周凤华是溧阳人,她有着坚韧善良的品质,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教育子女严谨有方,勤俭节约,任劳任怨。时光流逝,故乡已成久远的回忆,脚下这片土地俨然成了父母的第二故乡。父母都说,他们无悔于当初的选择,也无悔于这片热土。

父母留给我们的财富有两笔,一是大公无私、坚韧不拔的支边精神;二是勤俭持家、清正廉洁的家风传承。“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我们会沿着父母走过的路继续前行,用我们的全部热情和汗水,把新疆建设得更加美丽繁荣!

作者

*

图片提供

沈佳宾

本期编辑|费小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