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杨巷百年繁华如烟霭1 [复制链接]

1#
医院利益没关系了 http://www.sxmjpy.com/bqzd/11793.html

精彩内容

去年,本人偶然得到一张珍贵的地图,名叫《民国元年杨巷设置杨巷市街道简图》,详细记录了年前杨巷街市的格局。那些纵横交错的河流、街道,那些鳞次栉比的店铺、码头,展现着当年活水码头的风华。这张图保存在我幼时的启蒙老师谈老师手里,因年代久远,无法再现于世。现根据此图中所录,将有关内容作一些文字性介绍,帮助大家作些许回忆。因本人对老街没有多少印象,一些差错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百年繁华如烟霭

(1)

在整理和研读杨巷历史文化的过程中,知道宜兴西陲的杨巷镇古迹、故事众多。西汉时阳羡定侯在此立“周碣街”,东汉时蒋澄封亭侯,并筑亭城,成为宜兴建设史上的第一城。三国时孙权长阳羡,在此留下赤乌井。三国之前的宜兴境内的人文遗迹,大都集中出现在这里,使杨巷成为宜兴地区文明的最早发祥地。

个中原因,或许是杨巷特有的地理优势和地理位置决定的。杨巷镇周围,山水相依,地势高亢,地理条件特殊,交通位置优越。当时的北溪河(荆溪河正源),还叫中江,上游达安徽芜湖,与长江相通,所以宜兴东部的广大地区,经常受洪水袭击,在明初筑五堰(东坝)之前,宜兴沿各大河流的土地都是沼泽地,宜兴东部的许多地方还是震泽具区(太湖)的湖滨湿地。

几千年间,杨巷一地薪火未歇,至清代中期,成为宜兴西北地区地跨三府四县的最重要的一集镇。三府就是常州府辖宜兴、荆溪二县,润州府辖金坛县、江宁府辖溧阳县。为方便四地各种矛盾的协调和民生事项的办理,自乾隆三十年(年),宜兴县奉户部正式文件,将宜兴县丞衙门“移驻杨巷镇”,直至清末,前后约年。县丞衙门管辖权限为“兼辖荆溪、溧阳附近地方”,性质为“三县分防县丞”。用现在的话来说,这里是一个“副县级”建制单位,属三县共治的特别行*区域。

最近,本人偶然得到一张珍贵的地图,名叫《民国元年杨巷设置杨巷市街道简图》,这个题目有点啰嗦,但确属白话文初期风格。此图绘制于民国元年即年12月,距今已有年。绘制单位是地处常州市博爱路的“苏南制图社”,应该说是相当专业的一个机构。

地图现在我幼时的老师谈云达先生手中,因年代久远,保管不善,无法重现于世,所以谈师照原样亲手进行了重绘。这张手绘图,虽然没有文物价值,但其中的文化价值还是一样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谈师下放在我村,村上父老都亲切地称他“小谈”。因为他有文化,而且能说会道,所以当上了我们村小学的代课教师。1-2年级时还为我上过课,是我地地道道的启蒙老师,特别喜欢他在下雨天为我们讲的一些故事。他边讲还在黑板上边画,让幼小的我觉得非常神奇。如今,谈师已年近古稀,又长年旅居于外,很难听他侃侃而谈了,期待有机会能再见谈师,很想请他讲讲杨巷老街的故事。

因为他有这一手看家本领,我相信他的手绘图,肯定是忠实于原图的。

图上所画,粗看分明是一座古老的小城,所录内容纷繁复杂,要想简要地介绍清楚,非常困难。我只能按照我的理解,将图中所录的内容分门别类的作一说明。我少时亲眼所见的内容,或会多加叙说,如若不当,请方家指正。

为方便大家对图阅读,每一类内容的顺序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对应现实生活中的方位,是从西向东、由北而南。

河流

初看杨巷地图,最引人注目的是河道,正因为这些纵横交错的河道,杨巷才有了“水上码头”的雅号。

杨巷周围的河流,主要的是溧阳中河,由溧阳中部东下,称中河,即古代的中江。向上通埭头古镇,再向西则接溧水、高淳、通南京。是溧阳中部客水东下的主要通道。中河至风水墩(后来的杨巷人一般称分水墩)结束,以下便不再称中河。与同向的阳溪(小河浜,图上未注名字)、纵向的西溪河相接。

西溪河自长荡湖(洮湖)来,北接蒲玕荡,接上*、前化等地,再往北通金坛、句容、丹阳、镇江等地,是溧阳北部等地来水的主通道。

三河于风水墩合流,向南面流约一里许,与北溪河相交,一直向东,经西氿入太湖。这是杨巷镇最重要的一条河流,古称中江,后称荆溪。这也是传统荆溪的正源??(清雍正时以荆溪为界,分宜兴为宜兴、荆溪两县,北溪河就是两县分界线),后人将南溪称荆溪,误。

西溪河继续再往南流,纳西来的溧马河。溧马河向西经麓、马垫,通溧阳城。再往上与濑水通,与中河同源,可通宣、徽。西溪河一直向南,直到芳庄,与南溪河相接,向南通张渚、戴埠等山区重镇。

北溪河自西溪分出,向东约二三百米,在南岸分出一无名浜,向南。北溪河再往东约一公里,在北岸有一天然港湾,叫毛家浜,毛家浜往东里许,北岸分出一小支流,叫庵前浜。小时候听长辈讲,应该叫“引线浜”,就是很小很小的河浜。实际上,庵前浜是向东北方向的一条河,通芳东村普明庵,故称“庵前”也是有根据的。普明庵的旧址就是解放后的芳东中学,笔者也曾在此上过学。而我所知的“引线浜”,实际是另一条小河,图上叫护城河。此河穿过塍头地,绕过老街之北一直往西,与西溪河相接,形成一个闭环。

护城河穿过的塍头地,东北侧东高地一带,后来是杨巷中学校址,医院背后。少时我在那里上学,知道此地地势较高,而且到处是蛳螺、河蚌壳。宜兴旧志书上作“城头地”“城上里”,相传是汉代亭城故址。早年曾出土过许多新石器时代的古物、陶器等,是一处古人类聚居地,杨巷芳东中学的历史老师吴恩甲有过专题研究。我在杨巷中学读书时,这条小河已湮没,只看到高地的四周要低许多。结合这一张地图看,知道这条河道应该是人工开凿的,其作用就是“护城”。

杨巷镇护城河的存在,说明这个集镇确实是非同一般的集镇,但现在无从考证这条护城河的由来和演变。那些史实正如这条河本身一样,早已湮没的历史的烟尘里了。

下期

杨巷老街的桥梁

宗伟方

相识有缘,谢谢阅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