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在文坛上的地位绝对是毋庸置疑的,而他热爱艺术也是众所周知,他从小就喜欢美术,对插图本《山海经》《花镜》《二十四孝图》等图文读物十分感兴趣。早在绍兴三味书屋里读书时,他就趁着先生不注意,悄悄在底下画画儿,用一种叫“荆川纸”的透明薄纸蒙在上述读物的图画上,描下图像来。后来还亲手临摹《西游记》《荡寇志》全部绣像。画多了,积成一大本,因缺钱用,还将它卖给了一个同窗。鲁迅的美术功底就是那时打下的,而他的收藏中就有不少碑帖、汉画、笺纸、木刻与画片。
鲁迅终生偏爱版画,尤其是木刻。他认为,木刻版画富有力量之美,传播性强,通俗易懂,正是适合当时中国社会的艺术形式。他兼收各国版画之长,吸收传统汉唐艺术的刚健之风和气魄,竭力将堕入避世颓朽的传统美术引回正途上来。在他从事文学工作的同时,花了不少时间研究明清版画,重印古代优秀木刻《十竹斋笺谱》,还以朝花社和三闲书屋的名义引进、出版了大量外国木刻作品,对当年新兴的版画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只可惜鲁迅本人所绘画作,今已留存无多,但以有限的几件作品来看,他的画技具有相当水平。鲁迅一生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翻泽、研究和编辑,绘事只是“客串”,他的美术才能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除了版画,明信片也是鲁迅先生的藏品之一,鲁迅藏品中的明信片大多是朋友所送、代买。从使用情况看,分为实寄片和空白片两类。其中空白片全部为美术明信片,画面内容主要为欧洲古典木刻、绘画及苏联绘画、《勇敢的约翰》插图、日本雕塑、《元庆的画》和其他散片。
鲁迅酷爱书籍,他自年10月起定居上海,当时上海是全国的出版中心,而与鲁迅关系密切的内山书店又是规模较大的书刊经营机构,这样使得鲁迅搜购书籍视野广大,藏书也日益丰富,他甚至专门在距寓所较近的溧阳路租用一个房间作为藏书室。
建国后,许广平鉴于江南气候潮湿,不利于图书保存,乃将鲁迅的绝大部分藏书都运到了北京,现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所存的鲁迅藏书有50多种,可分为中文书籍、外文书籍和辞典三类。辞典类是许广平经选择后特意留在上海的,她在《鲁迅手迹和藏书的经过》中说到:“……因陈列案头,经常为鲁迅日夕摩挲必不可缺的参考书,故仍留原处。”既是一种纪念,也便于鲁迅事迹宣传、陈列之需。
我们今天看鲁迅,总会集中在他的文学地位,集中在*治加于他的各种标签之上。这其实窄化了他,让他的才华被大大低估了。
而除却历史加给他的标签,真正看到他的作品,你才会明白,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其实都无法定义他留给后世的价值。而这其实换到任何一个为人类做出极大贡献的大师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