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点赞向溧阳抗疫先进致敬 [复制链接]

1#

“抗疫援鄂先锋”

王蓓:医院溧阳分院急诊科主管护师。在武汉方舱,她的主要工作是接诊病人,测量生命体征,完善护理病历,正确执行医嘱,完成当班检查、治疗、护理,做好交接班、出院患者的终末处理。在常规护理之余,她会用大量时间跟患者沟通交流,安抚患者的情绪。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她的双手因长时间戴手套、接触消毒液而长满了水泡,奇痒难忍。每天下班,她都自己用针筒抽去水泡液,涂上药膏,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坚持工作。

史云奇:医院溧阳分院呼吸内科护师。作为常州队护理组的组长,她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念,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带领护理组成员全面开展抗疫工作。进入方舱工作前,她认真学习新冠肺炎知识,掌握穿脱防护用品流程和要点,并带领大家认真培训,所有成员均考核通过,顺利进入方舱开展工作。工作之余利用休息时间写作、画画并分享给大家,为同事和患者放松了心态,加强了战胜疫情的信心。

汤建伟:医院溧阳分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到达武汉驻地后,经过短暂的调整,他与战友们立刻进入医院,熟悉环境,掌握救治流程,充分做好上岗准备。他时刻牢记自己白衣战士的使命,为了节省防护资源,工作时10个小时不喝水、不上厕所,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斗争,正是这种“自约,自律,自讨苦吃,习惯成自然”的奉献精神,赢得了病人的认可和尊重。

杨洁:医院溧阳分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医务科副科长。在方舱内,他主要负责收治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对症处理。通过观察患者的体温、呼吸频率、氧饱和度、血压等指标,及时筛选出病情严重的病例,医院治疗。除此之外,他还要对焦虑的患者进行心理安慰疏导。在方舱战斗的30多天里,他始终以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耐心严谨的态度,保质保量完成好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

沈含美:医院溧阳分院神经内科护师。厚重的防护服、鼻梁脸颊上的压痕、被汗水湿透的衣衫、被雾气笼罩的护目镜,不能阻挡她对患者的关爱。她和战友两个人要负责个病人,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分发餐食、心理疏导……她以高度的责任感,用心耐心做好每一件事。持续6个小时的工作、繁重的隔离装置早已使她呼吸困难,但她丝毫不敢停下,生怕影响了方舱的工作进度和患者的生活饮食起居。

张志俊:医院溧阳分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疫情发生后,他主动请战赶赴前线。在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内,他主要负责两个区域的例病人,这例病人分布在不同的方位,上班时间中,他需要不停地来回奔跑,用心用眼观察病情。除了最基础的医疗工作,他还担当病人的心理咨询师,他用自己的耐心,与病人交流,安抚他们的不稳定情绪。作为一名医生,他用最简短、最朴实的语言诠释了救死扶伤的白求恩精神和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

欧阳春:医院溧阳分院副院长,江苏援湖北医疗卫生队副总领队,第四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领队,医院副院长,医院二舱常务副院长。筹备开舱、协调十几支医疗队一起完成工作,各个环节都有他的身影。他所战斗的医院、医院,做到了“打胜仗、零感染、零死亡、零回头”,被评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

殷向志:社渚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挂职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2月6日,殷向志与来自北京、江苏等地的20多位社区卫生和疾控专家,赴武汉指导调研疫情并参与全面排查和社区防控工作。殷向志和中国疾控中心的1名专家被分到武汉市江夏区,他积极建立沟通协调工作机制,制作疫情防控作战图、进度表,深入相关机构和部门,配合指导当地做好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守好武汉江夏区的社区防控“第一关”。

彭雪蕾:医院溧阳分院重症医学科护师。2月9日凌晨接到支援武汉的通知,下午启程,她没有彷徨、害怕,快速加入战斗。医院,厚重的防护服及两层口罩,舒适感特别差,呼吸都困难,但阻挡不了她与患者沟通、交流,给患者鼓励、信心。她对待患者不抛弃、不放弃,从内心把患者当作亲人。患者的褒奖和肯定,对她来说是前进和战斗最大的勇气。通过实际行动给武汉抗疫助力,成为了她人生到现在最有意义的事情。

蒋丽华:医院溧阳分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作为一名12年党龄的党员,她以“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觉悟,走在前,作表率。在方舱内工作时,她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为宗旨,以严谨的工作态度,熟练的操作技术,让病人安心放心。作为消杀组成员,她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配合好队长、副队长开展工作,协助领取发放物资,督促队员们做好各自房间的消杀工作,并定期进行检查。

“抗疫卫溧先锋”

马道庆:公交司机,去年7月参加溧阳蓝天救援队。疫情期间,马道庆主动请战,成为离市区40多公里的省道溧水卡口的一名志愿者,也是交通卡口唯一的一名女性志愿者。在卡口执勤的18天里,她每天早上七点出发,晚上九点到家,风雨无阻。卡口执勤结束后,她又立刻投入了学校、社区等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工作。

史建中:春节期间,市无偿献血协会会长史建中携同协会和蓝天救援队等13位志愿者,奔赴上兴镇、天目湖镇四个隔离点开启了预计25天左右的志愿者服务。在那里,他是“送餐员”、“跑腿小哥”,还是“垃圾清运工”。得知隔离点的民警们因无处理发而苦恼,史建中建起了临时“前线理发点”,利用空闲时间为隔离点和工作人员义务理发,前前后后服务了七八十人。

臣平:蓝天救援队队员臣平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退伍士官,年初就跟随救援队长着手准备各类医疗物资和消杀用品。得知一线隔离点缺少人手需要志愿者支援,臣平第一时间报名参与,毅然决然投身到抗疫最前线。虽然离家只有一条马路之隔,家中的孩子只有十几个月,但他依然坚守隔离点,是上兴隔离点第一批志愿者中最晚撤离的队员之一。

杨金芝:从2月2日开始,73岁的杨金芝就积极响应号召,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社区防疫工作中。防疫宣传、外来人口排查、管控点站岗,哪里需要,她就去哪里。冰天雪地里,杨金芝从没有半句怨言,仍旧坚守在岗位上,认真为每一个居民测量体温,仔细盘查每一个进小区人员和车辆。社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后,她又主动要求加入管控点执勤,直至管控点撤除。

芮金莲:作为劦善志愿者协会副会长,疫情期间,芮金莲带领两个女儿连日奔波在社区,一起肩负起守护社区居民安康的重任。因为工作细致认真,后被派驻下沉社区,成为一名蹲点志愿者。在社区蹲点的近30天时间里,她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和风细雨化解社区防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她于第一时间捐赠武汉青少年抗疫基金会0元。

李科:疫情期间,作为市汇众社协会会长,李科始终坚守在战“疫”的一线,带领20名志愿者进驻热线,每天坚守13个小时,连续一个月战斗在接线岗位,为民众搭起抗疫的心灵通道。不仅如此,为了让驰援武汉的医务工作者安心“战斗”在前线,李科与赴鄂家庭家属结对,通过电话慰问,上门送生活用品等方式,把政府的关怀和温情及时送到。

李思量: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大二学生。其父亲是一位民警,疫情期间一直奋战在抗疫的第一线。受父亲影响,李思量主动请缨到派出所做志愿者。张贴疫情防控宣传海报、巡查人员密集场所,宣传防疫防护知识……李思量白天到派出所做志愿者,晚上还要和父母轮流照顾瘫痪在床的奶奶,他用热血与奉献演绎着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责任和担当。

沈卫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沈卫东主动担任溧阳大营巷小区的楼长。2月8日早上,一老太在家中突然发晕发抖,其老伴联系不上儿子,只好拨打沈卫东的电话。沈卫东立即上门将老太抬下楼,医院成功救治。他用点滴行动,拧紧了社区疫情防控的“安全阀”,被居民亲切地誉为小区里的“百事通”、群众的“勤务兵”、居民的“法治管家”。

陈汉法:作为一名有着28年党龄的党员,一名曾在部队服役20年的退役老兵,今年已是55岁的陈汉法得知交通卡口需要志愿者后,第一时间向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报名,主动请缨到防控的第一线,并带领刚刚退伍的儿子陈锦一一同参与了执勤任务,陈家“父子岗”一天十几个小时坚守岗位,成为了退役军人志愿者队伍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周元元:市无偿献血协会会员周元元是一名快递员,也是一名退伍军人,加入无偿献血协会的3年时间已献血00多毫升,曾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1月29日,周元元成为我市首批志愿者中第一个进入隔离病房的抗疫志愿者。他说:“我不仅是一名志愿者,还是一名退伍军人,国家什么时候需要我们,我们就什么时候站出来,若有战、召必回!”

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

陈杰:男,中国共产党党员,年10月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科长、副主任技师。他担负着我市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采集、运输等工作。他累计采集、运输咽拭子标本0多例,为我市疫情防控工作扎实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朱小华:男,年11月生,江苏医院溧阳分院感染科主任、副主任医师。3年“非典”期间,朱小华是首批进入市级隔离病区的工作人员之一。今年,他又奋斗在隔离区,我市3例新冠肺炎病例均是他及时发现、及时隔离、及时上报,没有出现交叉感染。

陈国琴:女,中国共产党党员,年9月生,江苏医院溧阳分院感染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在陈国琴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医院感染楼隔离病区提前准备,并成功收治了第一例患者。由于准备充分,整个科室忙而不乱,为之后实行封闭式管理奠定了基础。

狄亚军:男,中国共产党党员,年1月生,市公安局别桥派出所所长。在辖区出现与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有接触史的人员后,他第一时间组织排查、精准确认涉疫人员、紧急落实隔离措施。因为连轴工作,过度操劳的他近一周发不出声音,但仍无悔坚守。

袁功进:男,中国共产党党员,年11月生,市交通运输局人武部长、高铁溧阳站综合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高铁溧阳站联防联控检疫点临时党支部书记。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他始终保持着一级响应的工作状态,坚决当好溧阳“窗口”守护人。

刘良:男,中国共产党党员,年12月生,社渚镇社渚集镇居委会党支部书记。1月27日,刘良同志所在的社区有两名从武汉回来的人员被确诊新冠肺炎。面对严峻形势,刘良同志积极应对,处置得当,有效防止了疫情扩散。

朱俊:男,中国共产党党员,年10月生,埭头镇余家坝村党总支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本想趁着春节好好休息养病的朱俊同志,坚守初心,勇扛责任,始终严守岗位,带领村干部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狄笛:女,年7月生,溧城镇北郊社区居委会主任、网格长。狄笛于去年9月任北郊社区主任,面对还不够熟悉的社区环境和突然来临的新冠肺炎疫情,她迎难而上,主动作为,调集各方力量,共入户排查户,摸排出13名湖北返溧人员。

邹迪:女,年11月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自一级响应启动后,邹迪作为文字和摄影记者,肩负着实时报道传递防控指令和第一手疫情情况任务,把溧阳全市上下抗击“疫情”最真实、最感动的正能量及时传递给广大读者。

来源:溧阳时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