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溧阳桂林村历史悠久文化深地方事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http://www.wzqsyl.com/m/

这是一幅画,描绘两湖之间水墨村庄;这是一曲歌,唱响千年古村最美乐章;这是一首诗,吟诵美意田园半亩方塘。在被誉为“江南明珠”和“绿色仙境”的溧阳天目湖旁,有这么一个人杰地灵的村庄,拥有千百年的历史底蕴典藏。这里就是——桂林村。

北宋文学家汪藻(-)游历访友来到此处,见五峰挺秀,桂树成林,遂名此地为桂林。

宋元府志,明清县志均附图形、方位等情况说明。清·嘉庆《溧阳县志》记载:从鹁鸪岭往北三里,叫桂林山,在县治西南三十里处。

宋朝汪藻《挹秀堂记》里写道:“南面翠荫晴岚与人应接者,桂林诸山也。”就是描述的这座山。桂林山是迄今天目湖镇境内最早见之于史书的地名,山后有两块大磐石,一块人称“太古元贞”,一块人称“留云”。

方桷(-)浙江人,进士,南宋庆元二年(公元年)任溧阳县知县,在此开创方氏总祠堂——敦睦堂。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已有余年。

汪藻《挹秀堂记》在先,方桷创敦睦堂在后,桂林村依山而建,应该是村以山得名。

桂林古村包括现在的上桂林、下桂林。根据清·嘉庆《溧阳县志》记载,今上桂林分为桂林中村、桂林东村(下四房村),今下桂林叫官园。

桂林东村(下四房村)

位于今上桂林东北部,族人属方氏贵四公分支,故名下四房村。下四房村旁是古时的交通要道,上接中坊桥、山丫桥(今淹没于沙河水库),下连丁山桥(今淹没于大溪水库)。当时南渡、新昌一带的人要进山购山货,此处为必经之路,过往商贩都在此歇脚留宿。明清时期曾盛极一时,村四周围墙卫护,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一片繁荣景象,村内茶馆、药房、金银当铺、油榨槽坊、糕饼坊、南北杂货店一应俱全,犹如镶嵌在苏皖边界的一颗明珠。在太平天国时期,因处桂林门户要冲,最终毁于兵燹,村庄土地逐渐并入桂林中村。

桂林中村(上桂林)

方氏总祠堂——敦睦堂所在地,故名中村。方氏贵四公一门三支(叔超、叔辰、叔温)在此经营数百年之久,开发祠堂山,号令宗族。太平天国后,下四房完全融入,统称上桂林。

村域东至东山,西望五峰,南拥长塘,北与后方村隔塘相望。村内祠堂山除敦睦堂外,还建有叔辰公祠、叔温公祠、贵四公祠、大王庙、土地庙等祠庙。油榨山油香飘逸,榨油的木锤声日夜不息。敦睦堂旁的戏楼,逢年过节,或有红白喜事,都有戏班吹拉弹唱表演各种地方戏曲。村中道路都是用青石板铺筑得整整齐齐,井井有条。

岁月沧桑,清末民初,随着许多河南移民的到来,方姓已不是村中唯一的姓氏。新中国成立后,村中最大最好的建筑佑启堂三进祠堂改为桂林小学。

官园

位于今下桂林东部,明朝建立后,朝廷在桂林周边驻军屯田、牧马,官署设在今下桂林。当时凡卫所官署驻扎的庄园称之为“官园”、“官庄”,军队开垦的土地称为“官田”,故上桂林在明清时期称为“官园”。清代在官园建有规模宏伟的民居“顺余堂”,村西称为“后方”,是孝思堂一族所在地。

抗日反顽斗争

抗日战争中,陈西光于年任宜溧县委组织部长兼茶亭区委书记,他以桂林太山头、大岕、宜兴同官为流动驻地,开展南山游击战,给驻守在戴埠、丁山桥的日军以沉重打击。

宣传发动多名桂林青年参加新四军,天目山战役期间(年2-6月),陈西光在桂林村筹措大量战斗物资支援部队,为我军彻底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夺取天目山三次反顽战斗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陈西光曾任中共镇江地委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革命烈士

钱木松(-)桂林村下桂林人,年11月参加革命,年1月入党,苏浙军区一纵二支队五中队战士,年3月在浙江桃花山因战牺牲。

黄守富(-)曾用名黄锁富,桂林村瓦屋湾人,年11月参加革命,苏浙军区一纵二支队五中队战士,年6月在浙江新登因战牺牲。

方木清(-)桂林村上桂林人,年10月参加革命,中共党员,苏浙军区后勤部卫生科长,年10月15日奉命渡江北撤时,因“中安轮”沉没遇难,终年21岁。

夏金监(-)桂林村应山岕人,年参加革命,新四军某部战士,年在宝应因战牺牲。

刘明荣(-)桂林村张仙岕人,年5月参加革命,志愿军某部战士,年在朝鲜失踪,年4月追认为革命烈士。

王小南(-)桂林村下桂林人,年2月参加革命,志愿军二〇四师六一〇团三连战士,年7月在朝鲜因战牺牲。

中华大地,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英勇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永远长眠在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上。没有他们,就没有如今美好的家园和幸福的生活。桂林村的一片热土,将永远铭记着我们乃至世世代代对革命先烈的思念和缅怀。

年,溧阳县“知青办”在桂林茶场建立“桂林知青点”,年底知青返城后撤销。主要有届、届、届三届来自县农业局、粮食局、供电局、人武部及下属单位的69位知青,他们先下放到桂林大队各生产队后,再集中到桂林茶场“知青点”统一劳动统一管理。

知识青年在茶场开荒种茶,参加茶园的管理劳动,学习採茶制茶。建水塔通自来水,炸石头建房办淀粉厂、养猪场。艰苦的生活,辛勤的劳动,加深了他们对基层,对社会的认识,磨炼了他们的意志,完善了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知青点”曾经是桂林大队一道亮丽的风景。朝气蓬勃的男女知青,给落后的山村带来了知识文化,带来了文明风尚,也带来了广泛的社会资源,促进了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桂林茶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天目湖镇桂林村就是这样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村庄。这片土地滋养着无数辛劳勤奋的人民,人民也以积极的建造和发展回馈以桂林村。

桂林村,用浓厚的人文气息感染着一批又一批前来莅临的客人。怀揣着包容和进取的心,它向所有人张开热情的怀抱,等候你的光临。来源:中国天目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