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地图上,江苏溧阳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隔四千多公里,因为一群人使得两地产生了割舍不断的情缘。初心不改、万里驰援,一代又一代溧阳援疆人在这方土地挥洒汗水、发光发热,巍巍天山下流传着他们的故事。《中国溧阳》今日起连载《援疆,我们一直在路上》,以飨读者。本文摘自《天边》(下篇)。《天边》一书是溧阳市政协教文卫体和文史委员会组织采写的。邓超、沈佳宾两位同志历时6年,行程过万,采访数百,主要记录了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蜂场和乌鲁木齐市油运司的溧阳支边人员的经历,真实地再现了他们支援边疆的初心和建设边疆的使命。
天山,天边。
年—年,60年。年—年,6年。是天山遥远的呼唤?还是天边神秘的诱惑?6年,我们一直在路上。、、……三赴新疆,行程过万,南疆北疆,大漠戈壁,雪域高原,油田盆地……我们在追寻那些消失的足迹,我们在追寻那些感人的事迹。
他们在路上,我们也在路上。他们已经出发60年了,我们用6年的时间能赶上他们吗?出发那天,他们的衣襟上沾满了江南油菜花的芬芳,她们的发辫上散发着家乡栀子花的幽香,你闻到了吗?再见那天,他们的身躯弓曲成了不倒的胡杨,她们的脸庞流淌成伊犁河的沟壑,你看到了吗?
60年前,他们支边来到新疆。
60年来,溧阳人的“疆二代”“疆三代”
接过了他们的接力棒,
援疆,我们一直在路上。
▲会讲溧阳话的柯尔克孜族的西克和朱克芬(左一)、张忠凤(左二)、潘荷仙(右二)、尤建江(右一)一起合影留念(沈佳宾摄于年6月23日)
西克,一个会讲溧阳话的柯尔克孜“姑娘”
我们一直在寻找当年的两位美女,一位是维吾尔族姑娘帕提,一位是柯尔克孜族姑娘西克,因为她们俩说着一口溧阳话。
在蜂场原纪检副书记张忠凤的帮助下,一位穿着少数民族服装的大妈来到我们面前。这就是西克嘛?虽然有点发福,但高鼻凹眼的容颜依然美丽。
我把和西克合拍的照片发给她的老同学姜志国,他回信息:“非常感谢!西克同学若要在无提示的场合见面,恐相见都不能相认了!祝她全家幸福安康!”
西克:
我的全名叫西克·乌拉孜拜,是柯尔克孜族,年出生在军马场,5岁随父母到了蜂场。我在蜂场农二队上的小学、初中,那里的老师都是溧阳人,同学也是溧阳人,所以从小会讲溧阳话!溧阳话是蜂场的普通话!我哥哥铁力西比我讲得还要好,他跟溧阳师傅黄文昌学开拖拉机。我父母听不懂溧阳话。
▲尼勒克种蜂场风景如画(沈佳宾摄于年8月22日)
我的同学帕提,后来也到了尼勒克,可惜生病去世了。
我有一个女儿,两个儿子,丈夫是哈萨克族人。孙子上初三了,我们一直住在蜂场,近几年才到尼勒克县上住的。
我们和溧阳人一直像亲戚一样,离不开的,我父亲还在蜂场,我经常回去,回去的目的,就是去讲讲溧阳话,一到那里就讲,忘不掉了!我和溧阳的同学之间还经常来往。
作者
邓超
图片提供
沈佳宾
本期编辑|顾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