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到什么医院好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pj/编者的话: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地图上,江苏溧阳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隔四千多公里,因为一群人使得两地产生了割舍不断的情缘。初心不改、万里驰援,一代又一代溧阳援疆人在这方土地挥洒汗水、发光发热,巍巍天山下流传着他们的故事。《中国溧阳》今日起连载《援疆,我们一直在路上》,以飨读者。本文摘自《天边》(下篇)。《天边》一书是溧阳市*协教文卫体和文史委员会组织采写的。*、沈佳宾两位同志历时6年,行程过万,采访数百,主要记录了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蜂场和乌鲁木齐市油运司的溧阳支边人员的经历,真实地再现了他们支援边疆的初心和建设边疆的使命。
天山,天边。
年—年,60年。年—年,6年。是天山遥远的呼唤?还是天边神秘的诱惑?6年,我们一直在路上。、、……三赴新疆,行程过万,南疆北疆,大漠戈壁,雪域高原,油田盆地……我们在追寻那些消失的足迹,我们在追寻那些感人的事迹。
他们在路上,我们也在路上。他们已经出发60年了,我们用6年的时间能赶上他们吗?出发那天,他们的衣襟上沾满了江南油菜花的芬芳,她们的发辫上散发着家乡栀子花的幽香,你闻到了吗?再见那天,他们的身躯弓曲成了不倒的胡杨,她们的脸庞流淌成伊犁河的沟壑,你看到了吗?
60年前,他们支边来到新疆。
60年来,溧阳人的“疆二代”“疆三代”
接过了他们的接力棒,
援疆,我们一直在路上。
▲进入20世纪70年代,“疆二代”逐渐长大成人,他们开始继承父辈们的光荣使命
讲述人:*进芝
原尼勒克县供电局局长
我爸*信坤、妈吉香清,都是年支边到蜂场的。我年出生在焦煤厂的地窝子,年到了尼勒克。当了几年兵,回来分配到供电局。年至年去上了水利电子学院。年到年当了尼勒克县供电局副局长,年至年当了局长。
我们都是“疆二代”,都是溧阳人的后代,没吃过父母那么多的苦,但我们留在了新疆,这里就是我们的家。父母当年是支援边疆,我们现在是建设边疆,一代代传下去嘛!
讲述人:朱克芬
原尼勒克县老干部局副局长
我父亲朱才金、母亲姜荷琴,都是年8月支边到焦煤厂的,后来由尼勒克县*府办公室工人退休。我哥生在尼勒克,所以叫“朱克生”,在尼勒克县国土资源局工作。第一代支边人员有的去世、有的年老体弱,健在的也都是耄耋之年。第二代大多数已退休,大部分都有第四代了。
▲当年的焦煤厂旧址如今风景如画(摄于年6月)
溧阳支边人员在尼勒克60年,给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他们经历了磕磕绊绊、千辛万苦,但老了在家能拿退休工资,感到很满足。
我母亲说:“年龄越来越大了,身体不大好,天天想家乡了!此时家乡再次派人来探望我们,并准备了午餐,许多老人也是难得一聚了,我非常非常感谢家乡的亲人……”
讲述人:邓国平
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司机
▲建国初期,国内汽车产能不足,导致严重的供需失衡。这是油运司车队投入使用的尚未安装驾驶室的解放牌汽车
我妈徐春妹是溧阳后六徐家村人,年支边到了油运司,年去世。我爸邓锦泰是江苏海安人,油运司驾驶员。我妈年轻时很漂亮,两条大辫子,我们家还有母亲和沈美玲、翟芬英阿姨于年照的合影,三位都是溧阳支边的大美女啊!母亲为人热情善良,还喜爱跳舞,经常演出,里里外外一把手,父亲什么都听她的!我姐邓桂兰在溧阳待到3岁才回新疆,我外婆又从老家来乌鲁木齐帮带孩子,住了七八年。
▲油运司部分溧阳支青工作中的影像
我们基本是子承父业,姐姐在油运司一直当电工,姐夫周广民原在油运司十队当驾驶员、修理工;我去当了几年兵,回来也在油运司上班,后来去了设计院。我现在经常和溧阳人一起玩,他们在这里各行各业都有,大家见面很亲切,有事也相互照应,像兄弟一样。
讲述人:蒋振新
青建集团物业公司部门经理
我父亲蒋跃坤,是埭头小东堂村人,年支边来的,母亲马荷凤是马垫后庄人,接家属来的。我年参加工作,在油运司当修理工,后来当了车间主任,改制后到了青建集团。弟弟蒋振*年在库车当了三年半兵,回来也在油运司十队当修理工。妹妹蒋红梅原在建材总厂当化验员,现也在青建集团荣和城物业公司工作。我们一家都和油运司结下不解之缘。
▲油运司的记忆
溧阳人讲义气,很团结,我父亲是位溧阳人的联络员,哪家乡亲有红白喜事,不用叫,都有他忙碌的身影!窠里来人了,他张罗请客喝酒。我们于20世纪80年代回过老家,年父亲提出要去北京看毛主席纪念堂,顺便又回了溧阳,回来后父亲就发现患了肺癌,仅两个月就去世了。他要活到今天,看到你们来了不知该多高兴呢!
溧阳发展很快,非常宜居。老二的女儿现在常州工学院上学,我和妹妹的孩子都在乌鲁木齐。老家会经常去看看的。
讲述人:陈平
新源县光阳机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妈叫陈腊梅,年溧阳支边去了焦煤厂,一场瓦斯爆炸把她烧得面目全非。我爸虽是淮阴人,但参加抗美援朝后分配到了溧阳,和我妈一起来的新疆。我们小时候太苦了,粮食、油、肉都要去蜂场找表姨潘荷仙借,那时新源到蜂场交通不便,有时走着去,当年连念书的钱都得借。
我妈是位坚强的女人,烈火毁了她的容颜和双手,但夺不去她一颗坚韧不拔的心和为孩子们活下去的勇气,她吃的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我们兄妹六个有五个一直生活在新疆,小时候经历的苦难锻炼了我们的意志!我在经营着一家汽车销售公司,主营“五菱”和“宝骏”,房子是自己早年买下的。我还有农牧场一个,养殖牛头、羊多只、鸡多只、鹅只。农牧场面积有0多亩,种植了红花亩,小麦、玉米、*豆、蔬菜都有种植,葡萄、桃子等种了亩。
我姐陈薇在和田工作,大弟陈君在克拉玛依油田当工程师,小弟陈文在伊宁市也营销汽车,小妹陈红在我公司负责销售,大妹陈霞在江苏徐州工作。我们一家生活前后对比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未完待续……)
作者
*
图片提供
沈佳宾
本期编辑
顾琰